山东省教育厅、工信厅、财政厅、人社厅与国资委支持共建
教育资讯
打破 “两张皮”,找准教育与产业的 “双向奔赴” 点
发布时间:2025-09-25 发布平台:山东产教融合平台

  在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产教融合早已不是新鲜概念,而是被公认为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核心战略。然而,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,“校热企冷”“融而不深” 的 “两张皮” 现象,始终是制约职业教育提质升级的关键瓶颈。追根溯源,问题的核心在于没有精准找到产教融合的 “融点”,未能打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堵点。

  一、产教融合的 “三大脱节”:理想与现实的鸿沟

  当前产教融合的困境,集中体现在 “时间差”“能力差”“标准差” 三个维度,这三大脱节点像三道壁垒,让教育与产业始终无法同频共振。

  1. 时间差:课程追不上产业的 “迭代速度”

  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修订往往需要 2-3 年,部分教材甚至十年未更新,这种 “慢节奏” 根本跟不上产业技术的 “快迭代”。就像人工智能领域,每年都会涌现新算法、新应用,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、自动驾驶功能也在持续升级,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,可能还是几年前的基础理论;即便有实践环节,也多是实验室里的模拟操作,而非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中的 “项目式教学”。最终导致学生毕业时,掌握的技能早已与岗位需求脱节。

  2. 能力差:师资与设备撑不起 “实践需求”

  职业教育需要 “既懂教学,又懂产业” 的双师型教师,但现实是,多数教师从 “院校毕业到院校任教”,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,很难在课堂上融入真实的产业案例;而企业里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,又因为不懂教学设计、学情分析,无法把实战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。更棘手的是实训设备问题,产业级设备采购成本高,院校往往 “缺钱缺动力” 更新,学生实训时接触的设备,可能比企业现行设备落后一两代,形成明显的 “技术代差”。

  3. 标准差:评价体系抓不住 “核心目标”

  学校的评价标准仍停留在 “重理论轻实践”“重考试轻技能”,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毕业,而非是否能适应产业;企业则走向另一个极端,招聘时只看实操技能,忽视团队协作、质量意识、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。这种 “各评各的” 模式,让产教融合失去了统一的目标导向,也制约了融合的深度与广度。

  二、破局之道:从 “单点合作” 到 “系统融合”

  要打破产教融合的困境,不能只靠零散的合作,而需要从课程、师资、资源、评价四个维度,构建 “共建、共育、共享、共构” 的系统机制。

  1. 共建动态课程:让教学内容 “跟紧产业”

  首先要建立产业技术动态监测机制,根据区域重点产业链的需求调整专业布局,比如围绕当地的新能源产业,打造 “新能源汽车技术 + 储能技术” 的模块化专业群。其次,校企要联合制定岗位能力标准,把企业的新技术、新工艺直接转化为课程内容,开发 “岗课赛证” 融通的教材 —— 比如将汽车维修的行业认证标准,融入日常教学,让学生毕业就能持证上岗。最后,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,把企业的真实订单、生产难题搬进课堂,构建 “基础实训 - 专项技能 - 综合创新” 的三级实践体系,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。

  2. 共育双师队伍:让教学力量 “连接产业”

  一方面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考核体系,把 “企业实践经历”“技术服务能力” 纳入职称评聘标准,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定岗实践,比如每年至少有 2 个月在企业参与项目研发;另一方面要畅通企业人才进校园的渠道,聘请企业的技术总监、车间主任担任 “产业教授”,不仅要带学生实训,还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、课程设计。同时,可设立 “企业特派员” 制度,支持企业技术人员长期驻校授课,弥补学校教师的产业经验短板。

  3. 共享实训资源:让实践平台 “匹配产业”

  单靠学校很难承担产业级实训设备的成本,这就需要建立政校企行协同投入机制 —— 政府出补贴、企业出设备、学校出场地,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。平台要按照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划分实训模块,开发 “基础操作 - 综合应用 - 创新研发” 的阶梯化项目,比如在智能制造实训平台,学生可以从简单的零件加工,逐步过渡到整条生产线的调试与优化。更重要的是,平台要实现 “双向共享”:企业工程师驻校指导实训,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,研发成果校企共享;同时平台面向社会开放,承接技能培训、技术认证,收益反哺平台运营,形成 “共建 - 共享 - 共赢” 的可持续生态。

  4. 共构评价体系:让培养质量 “对标产业”

  要打破学校 “自我评价” 的封闭模式,构建政府、学校、企业、行业、社会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。比如引入第三方机构,从 “企业满意度”“岗位适应度”“产业贡献度” 三个核心指标评估人才培养质量 —— 企业满意度看毕业生入职 3 个月内的留任率,岗位适应度看毕业生独立完成工作的时间,产业贡献度看毕业生参与的企业项目产值。同时,要把评价结果与学校绩效、教师考核、企业合作政策挂钩,比如对产教融合成效好的学校,政府给予更多经费支持;对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,提供税收优惠,让校企双方都有动力推进融合。

  三、产教融合,不止于 “合作”,更在于 “共生”

  产教融合的本质,不是学校找企业 “要资源”,也不是企业找学校 “要人才”,而是教育与产业的 “双向奔赴”—— 学校为产业输送适配的人才,产业为教育提供鲜活的教学资源,最终形成 “各取所需、相互成就” 的共生格局。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,教育与产业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,只有找准 “融点”、完善机制,才能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 “助推器”,让更多学生实现 “毕业即就业、就业即上岗” 的目标。